青岛日报2021年5月10日5版
姚庆祥、石建:舍生忘死保和平、护人民
气壮山河
革命烈士姚庆祥,生前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排长。1951年8月,在朝鲜战争停战前夜,遭到公然违反谈判协定的美李军队枪杀,“举国同悲”。在数千里之外的家乡,全县各界6000余人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为捍卫世界和平而献身的优秀志愿军战士。
革命烈士石建,生前是驻青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学员。1985年5月4日,崂山龙潭瀑山洪突然暴发,学员石建等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官兵和青岛钢厂第二薄板车间、青岛第十六服装厂、市南税务分局等单位的党团员、干部、职工及公安干警挺身而出,在一个半小时内,救起7名被洪水冲走的群众,把68名小学生和150多名游客安全护送过河。惊心动魄的抢险救人过程中,21岁的石建在奋力抢救一名妇女时被卷入漩涡而光荣牺牲。5月14日,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党员、团员、干部、群众向石建等抢险救人英雄群体学习。
数十年来,朝鲜战场的硝烟已远去、消失,崂山龙潭瀑早已恢复宁静,风景如画,但烈士舍生忘死、气壮山河的精神仍在城市上空激荡。
“举国同悲姚庆祥”
投身革命:参加数十次战斗,多次立功受奖
1929年2月19日,姚庆祥出生在今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姚家庄村一个贫苦的家庭。1941年,年仅12岁的他跟随母亲和兄嫂逃荒到东北,在一家日本人开办的煤矿当童工,下煤窑,捡煤渣,受尽了日本资本家的剥削和凌辱。
姚庆祥烈士肖像
在煤窑里,姚庆祥结识了一位中共地下党员。这位共产党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向大家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勇敢地参加抗日斗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听了这些,年轻的姚庆祥振奋不已,迫不及待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抗日队伍的决心。
1945年7月的一天,姚庆祥回家对母亲说:“娘,山上有了八路,那里不打人不骂人,吃得好穿得好,我要去当八路,你不要找我。”就这样,16岁的姚庆祥在煤矿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姚庆祥参军后不久,抗战胜利,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解放战争中,姚庆祥转战南北参加数十次战斗,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他响应党的号召,投入到了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中,并荣获“艰苦奋斗”奖章。
赴朝作战:放弃婚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此时,姚庆祥已在部队战斗了5年,组织上原本准备安排他回地方工作,家人也忙着给他张罗婚事,盼着他能早日回家成亲。但姚庆祥在家书中写道:“现在美帝国主义想破坏我们的好日子,他们已经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已经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赶走了日本鬼子,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我是一个战士,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鬼子再来糟蹋咱们吗?决不能!我决定暂时不离开部队,到朝鲜去,保卫祖国安全,保卫世界和平。至于婚事,请母亲原谅孩儿,就等我从朝鲜回来再办吧!”写完家信,他又向部队首长写了赴朝请战书,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某侦察营。不久后,姚庆祥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姚庆祥始终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战斗间隙,他带领战士们帮助朝鲜人民重建被敌人毁坏的家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表现出色,姚庆祥晋升为排长,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姚排长”。
光荣牺牲:“举国同悲姚庆祥”
1951年7月,美帝国主义在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下,被迫接受停战谈判。为保证谈判顺利进行,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由姚庆祥担任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排长,率领一个排在板门店一带承担警戒和保卫任务,保卫中立区和各方代表的安全。8月18日傍晚,雷雨交加。经验丰富的姚庆祥意识到,天气越是恶劣,敌人就越容易趁机进行破坏,他立即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冒着大雨,赶到板门店附近巡逻。半夜时分,美、李侵略者派出30多名武装人员,在队长金昌植带领下,违反谈判协议,偷偷侵入中立区,伺机捕杀志愿军战士,借以制造事端。
《青岛日报》刊发即东县各界举行姚庆祥追悼大会的报道。
天将明,一声冷枪响起,听到枪声,姚庆祥急速循声包抄过去,同时告诉战士:“这是中立区,不能随便开枪,要打的话,就要等敌人进入腹心地区,并要把敌人捉到手,让敌人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否则,敌人会造谣、找借口。”这时,战士王仁元发现了敌人,他高喊:“排长,右边高地三棵树下有敌人。”喊声未落,密集的子弹便射来,姚庆祥腹部中弹,倒在斜坡上。在生死的紧要关头,他依然命令战士严守中立区不开枪的协议。见援军逼近,金昌植急忙向姚庆祥的头部连开两枪,并抢走了他的手枪、衣帽和鞋子。
当前来支援的连长和指导员带领巡逻组赶到姚庆祥身边时,年仅22岁的姚庆祥已经牺牲了。
在姚庆祥的追悼会上,中国谈判代表团副团长乔冠华献上这样一副挽联:“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庆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姚庆祥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和平战士”的光荣称号。姚庆祥牺牲的消息传来,他生前所住的朝鲜松古洞村村民集体绝食一天,当地人民请求志愿军将姚庆祥烈士的遗骨留下,他们愿作姚庆祥烈士的守墓人。为满足朝鲜人民的愿望,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开城善竹桥为姚庆祥烈士修建了陵墓,并树起纪念碑。
传承红色基因:为烈士建祠设馆守护英魂
姚庆祥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1951年9月8日,即东县各界人民6000多人在姚庆祥家乡姚家庄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为捍卫世界和平而献身的优秀志愿军战士。不久,姚家庄村掀起了一股“为人民服务”的热潮。18岁的姚法学听了姚庆祥的事迹后,极力要求参军,并随部队赴朝作战;同村村民姚法迪退伍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兢兢业业地为村民服务了25年。当时,姚家庄共有10户军烈属,姚庆祥牺牲后,全村人重新修订爱国公约和帮扶军烈属务工合同,提出不让军烈属荒一分田、少一分收成,全村人通过换工、帮工、代耕、互助,保证军烈属不误收种、不减产量。
姚庆祥烈士纪念馆内的烈士雕像。 蔺君妍 摄
为缅怀烈士功绩,告慰英灵,1954年,山东省政府、省抗美援朝分会同意在姚家庄村修建“和平战士姚庆祥烈士祠”。1980年,青岛市政府对纪念祠进行扩建,更名为“姚庆祥烈士纪念馆”。1997年8月18日,姚庆祥烈士雕像落成。1999年,民政部命名姚庆祥为中华著名烈士。
姚庆祥烈士纪念馆,坐落在姚庆祥烈士故居的一旁,这里的孩子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现在,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到纪念馆瞻仰、凭吊。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共有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2000余人来到这里瞻仰纪念。
今年68岁的姚法诰已在这里工作了近十年,2012年他接替父亲姚清升成为纪念馆管理员。“在这之前,我的祖父和父亲在这里守了将近60年。后来,父亲干不动了,我就来接替他。”
“我的父亲姚清升是烈士儿时的伙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收集整理烈士的事迹,并参与编写了《和平战士——姚庆祥烈士事迹介绍》《姚庆祥烈士纪念馆志》,还参与录制了口述烈士事迹的视频。”姚法诰说。
纪念馆小院内,松柏苍翠,花木如织。姚法诰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都是当年祖父和村民一草一木贡献出来的。姚庆祥烈士的堂弟姚清卓至今仍保存着姚庆祥烈士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他说:“当听说要修建姚庆祥烈士祠时,村里拆了5栋民房、村集体学校,还拆了一座老祠堂和村委7间办公室,将原本只有一米半的路拓宽到10米,没有一家村民有怨言。纪念馆落成时,村所属的合作社改名为姚庆祥共产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还以姚庆祥命名了一所学校。”
多年来,姚家庄村人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和缅怀这位和平战士。在烈士家乡不远处,地铁11号线呼啸而过,蓝色硅谷建设如火如荼,这片被烈士注视的土地,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告慰烈士的英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思飞瀑洪热泪倾”
“西望华岳颂群英,东看崂山又一峰。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1985年,以石建为代表的崂山抢险救人英雄群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著名诗人贺敬之听后感慨万千,亲手撰写了这首“龙潭颂歌”。
石建
1985年5月4日,崂山龙潭瀑山洪暴发。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原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学员石建等官兵和市部分党团员、干部、职工及公安干警挺身而出奋力抢险救人。石建等人一起下水搀扶一批又一批的群众蹚过八水河激流。21岁的石建在抢救一名妇女时被卷入漩涡而光荣牺牲。海军航空兵党委追认石建为革命烈士,并授予他“舍己救人的模范共青团员”,青岛市追授石建“爱民模范”光荣称号。
同年12月31日,团市委在崂山八水河龙潭瀑修建“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同时塑制石建烈士铜质雕像一尊,以志永远纪念。
山洪暴发,他们排成人墙护送200余人过河
1985年5月4日,巍峨崂山,云雾缭绕,空气清新。
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一大队团委组织青年官兵500余人赴崂山景区开展五四青年节活动。中午时分,官兵们分组自由活动。山内天气多变,又下起了蒙蒙细雨。石建对战友们说:“老天爷真够善解人意的,知道我们爬山热得慌,就下点儿雨让我们凉快凉快!”大家被他这句话逗笑了。
没多久,石建和战友葛茂进等人来到了龙潭瀑。但雨越下越大,大家开始找地方避雨。久居山中的老人都知道,山里下雨不同于平原,连日的降雨使得河流上游积攒了充沛的水量,一旦上游饱和,积水冲下来就会引发山洪。
石建和战友们注意到桥下的潭水正在慢慢上涨,不到半个小时,竟然淹没了漫水桥和山涧旁的路面,大批游客被困在潭水中央一段狭窄的石阶上,成为一座“孤岛”。眼看着水位逐步高涨,小孩子被轰鸣的水声吓得哇哇直哭,人群中开始弥漫出恐慌的情绪。一位50多岁的男子试图冒险涉水,被冲得摇摇晃晃,眼看着就要掉进潭里。石建看到这一险情后,转身对葛茂进说:“你撑着伞!”他脱下雨衣,跑过去将那位同志和其他几人扶过了岸。
这时,大雨滂沱,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让石建的视线变得模糊。他抬头发现,原本只有一丈宽的瀑布猛然拓宽了好几倍,“大家小心!”就在众人回头的瞬间,瀑布变为咆哮的滚滚洪流,裹挟着泥沙石块,从高崖之巅轰然而下,一场山洪暴发了!
“要赶紧在被洪水淹没之前帮助大家过河!”石建和战友们眼神相交,目光坚定。他率先跳进齐腰深的激流中,把脚卡在石缝中间站稳脚跟,和葛茂进、刘玉壮、顾正强、李荣兴等战友一起面对面交错站立,连成人墙,搀扶着行人艰难通过。
《青岛日报》刊发市委市政府向石建同志等抢险救人英雄群体学习的决定。
很快,青岛钢厂、青岛第十六服装厂的几名青年工人也加入到人墙中。大家密切配合,仅用20多分钟就护送了40多名游客通过激流。
雨一直下,被困的游客越来越少,但过桥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被困时间过长,加上河水冰冷,有的游客冻得瑟瑟发抖,明显有些体力透支。突然,青岛第十六服装厂的女工李桦一脚踩空,滚滚的洪流瞬间把她吞没了!几乎同时,青年工人于波也被卷入了水中!
千钧一发之际,石建纵身跃入水中,扑向了在洪水中奋力挣扎的李桦,抓住她的衣襟,用力托出水面,战友葛茂进立刻过来接应。李桦得救了,可石建还在水里。
“石建!石建!你在哪里?”战友们紧张地喊着,石建再也没有露出水面,直到下午5时,雨势渐小,洪水退了,在场的群众和官兵们终于在乱石丛生的山涧里找到了石建的遗体……
在这场抢险救生的特殊战斗中,崂山抢险救人英雄群体共将68名学生、150余名群众安全护送过岸,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36年后,“石建”编制仍在
“一听说救我的那名战士牺牲了,我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我天天悲痛,夜夜失眠,石建还那么年轻,就为了救我献身,我连一眼都没见到……”这是当年被救女工李桦的谈话记录。她说,她年年都去烈士纪念馆祭奠恩人,年年清明都要给石建扫墓,还多次带领全家人到龙潭瀑瞻仰烈士雕像。
石建牺牲后,李桦心里过意不去,掏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给烈士的父亲,老人硬是不收。后来她又往烟台烈士家中寄过200元钱,还是被退了回来。石建父亲在信中说:“石建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牺牲,是一名战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请你不要有思想包袱。”
1991年,石建母亲病重,为治病家中欠下了近2万元债务。当这个迟到的消息传到学院时,官兵们纷纷捐款,短短两天就捐款6000多元。青岛新闻媒体报道这条消息后,立刻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一位市民特意送来50元钱,请部队转交给石建的家人……
官兵们还在校园里树起一尊石建烈士白色大理石雕像,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碑名。每年金秋时节,一批批军营好儿郎踏入军校,他们的第一堂课是参观石建事迹展览,读的第一本书是《龙潭壮歌》,唱的第一首歌是《踏着石建足迹走》,完成的第一道作业题是“你怎样以石建为榜样争当合格军校学员?”参加的第一次党团活动是在烈士雕像前举手宣誓。几年后,当他们学成将要告别校园时,总不忘到烈士纪念馆转上一圈,默默地为烈士雕像掸掸尘土,栽一棵雪松。如今,雕像前后已成了一片苍翠的松林。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举行活动纪念石建烈士。
“30多年来,我们坚持传承石建的作风、精神,石建一直在战友们身边。”校区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将石建生前所在的培训队命名为“石建队”,并保留“石建”编制,在每次召开军人大会时,第一个喊出名字的仍是“石建”,由全体学员齐声答“到”!对此,学员们说:“每回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一种无形的鞭策,使人热血奔涌,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水火面前,崂山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的壮举不仅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以一身正气影响着全社会。
石建当年亲手救起的小学生陈正强,高考后同时收到了两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方是省重点大学,一方是恩人生前所在的海军航空大学,他选择了后者。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农家子弟,父母理解孩子的选择。他们说:“孩子,只要你能学做石建叔叔那样的好人,爹娘供你上学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小陈没有辜负双亲,入校后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担任了委培队学雷锋学石建小组组长。
1989年学院艺术节,学员们自编自演的大型舞蹈《龙潭壮歌》,生动地再现了崂山抢险的英雄壮举,讴歌了以石建为代表的抢险英雄群体舍生忘死为人民的高风亮节,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一位将军在看完演出后指示,把《龙潭壮歌》当作保留节目。直到今天,《龙潭壮歌》仍在上演,以石建为代表的崂山抢险救人英雄群体舍生忘死的精神仍在传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 博)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