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近日,全国高校第一个涉农碳中和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中下游高效农业碳中和研究院成立,这也是青岛市科学有序、扎实推进“双碳”工作的行动之一。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科研强力支撑。绿色低碳发展已纳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之中,成为“稳增长”不可忽视的内容。但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双碳”工作,仍有诸多细节需要深入研究。比如,青岛主要生态系统目前固定了多少碳?生态系统碳汇如何增加,能增多少?青岛造林增汇的空间在哪里、有多少?这些正是科研院所需要回答的。青农大该研究院就着力于在固碳创新模式、农业资源固碳减排、低碳种养、海洋碳汇与碳评价与交易五个方面,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的“双碳”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研究,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当然,除青农大之外,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应积极探索,以便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照。如此可以更好地协调处理好减碳与发展的关系,找准二者的合理平衡点,促进城市整体能级提升。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做好标准化工作。低碳标准是衡量低碳发展的一把尺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质量。而标准又要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对各相关方面实现广覆盖,使上下游相互兼容,助推创新发展。事实上,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也是全国首个印发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的城市,青岛一直重视“双碳”工作。青岛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创立并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2021年12月22日,碳达峰碳中和系列国际标准应用交流研讨会在青岛举行。通过聚焦重点问题和实现路径,对标准进一步明晰,有助于相关部门不断做好服务,也让企业少走弯路,降低转型成本。
“双碳”是持久战,履约意识也不可少。“双碳”是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也是未来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之一。这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要在源头、过程、终端的各个环节超前部署、科学谋划。同时,对于“双碳”也应有履约意识,不能光说不做。新年伊始,苏州查处了全国首起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违法案件。张家港某公司因未按时足额清缴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涉嫌违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被立案查处。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年,根据相关规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2021年12月31日前,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清缴2019年至2020年度的碳排放配额。苏州这起案件,无疑为企业履行碳减排责任和义务敲响了警钟。处罚虽不是目的,但也说明相关各方需压实碳减排责任,不能有侥幸心理。
“双碳”是一项全链条系统工程,也是科学有序的转型过程。既要把握节奏、积极稳妥、防范风险,也要防止转型不力,这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王学义)
青岛日报2022年1月11日2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