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5月25日7版
尹学军:标定减振技术的中国高度
■精心打造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的企业文化:以德国式的严谨对待工程、技术、质量和安全,以中国式的热情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做技术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做面向未来的研发,至少提前3到5年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不是一位最好的企业家,但应当是一位好的总工程师。”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笑着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首例工程和重大工程中到工程现场去解决技术难题,风尘仆仆地走到工地,爬上看看、跪下瞅瞅,然后拿出笔和纸,测量、计算、画图,当场画出减振方案的草图,发布到他的微信研发群。
他的办公桌上摆了十几个文件夹,除了两个是与市场相关的,其余的都是存放手绘技术图稿和资料剪报的技术资料夹,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
1985年,尹学军作为国家公派研究生被派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主攻机械设计和高速列车轮轨振动方向。1998年,尹学军回国,作为创始合伙人与当时国际振动控制领域内实力最强的德国GERB集团合伙创立了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2007年又成立了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彼时,中国的振动控制技术在几个主要应用领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30年左右,“振动控制”还是一个新名词。事实上,大到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核电站、航天器,小到电子芯片、手机微型陀螺仪等精密器件,减振无处不在,甚至是高端制造领域基础建设工程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比如在装备制造业,大型装备振动控制技术是工业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型轧辊磨床的磨削直径越来越长,磨削精度也达到了1微米级别。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振动控制技术,周围汽车、吊车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轧辊上留下“记录”,轧制出来的产品会像唱片一样,带着磨削时周围环境的振动波纹。振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岛隔而固的发展史是中国振动控制技术从引进、本土创新到反向出口,从跟跑到领跑的一个缩影。
20多年以来,尹学军带领青岛隔而固和科而泰两家公司攀越了振动控制技术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以振动控制技术创新参与了岭澳核电站汽轮发电机组、“蛟龙号”试验辅助船减振降噪工程、港珠澳大桥抗风振工程、国家空间站航天员锻练跑台减振工程等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的建设,使中国高端振动控制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尹学军也成为我国现代振动控制技术和产业的拓荒者、推动者。
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 尹学军
振动控制技术在很多领域既是基础技术,又往往是“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对我国工业基础和重大装备、重大工程的技术水平提升有重大意义。但与其他环保行业相比,振动控制又是一个市场规模较小的细分行业,在100多年的行业发展史上,世界上也只成就了一个能同时在多个领域全面提供振动控制技术服务的隔而固公司。
为什么是青岛隔而固?我想首先这是时代的选择。过去20多年以来,处于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时代的中国在轨道交通、建筑桥梁、工业装备等领域发展迅速,振动控制技术和装备与之密切相关、一起发展壮大,我们赶上了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这是青岛隔而固公司发展起来的时代背景。
还有一个是技术创新。青岛隔而固的技术是从引进到自主研发,从2001年开始,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内各大央企、设计院合作,开始了自主研发的历程。工程中出现的需求,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技术迭代升级的机会和动力。
青岛隔而固的技术引领了国内外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减振技术和创新团队,在某些领域,我们的减振技术还是领先世界的。
从进口到技术本土化
1998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中国的振动控制技术在几个主要应用领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30年左右,振动控制产品还停留在橡胶垫、钢丝绳、小弹簧隔振器的水平,中高端振动控制市场基本空白。
刚开始开拓市场的时候,很多人不了解振动控制技术。有一个项目给设备安装好弹簧隔振系统之后,减振效果明明很好,业主却担心设备会晃倒,坚持把隔振系统拆掉,恢复原状。
我相信好的技术一定会被市场认可。1998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是我从德国带回的技术,到了2001年,我们遇到了新的机遇——解决北京地铁西直门交通枢纽13号线振动扰民问题。我们和设计院一起,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桥梁钢弹簧隔振支座及其施工工艺进行了创新,这是我们轨道交通领域实现技术本土化的第一个案例,其中高架轨道穿楼钢弹簧多维隔振还是世界首创。
2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基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遇到的振动控制难题很多是在国外没有遇到的,所以仅依靠引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老本很快就会被吃光的。
自主研发、技术本土化是必行之路。在大型工业装备领域中,大型回转设备如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基础振动控制一直处于振动控制的“金字塔”顶端。一台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自重可达3000多吨,再加上基础台板,总重可达8000多吨。这样的庞然大物,汽机基础最大振动速度容许值仅有2.8毫米/秒。
汽轮机组的振动控制代表一个国家工业装备振动控制领域的最高水平。我们和设计院联合自主研发设计的国内首个火电、核电汽轮发电机弹簧隔振基础,隔振后汽轮机组基础的振动速度只有1.33毫米/秒,是国际标准的优中之优。
科而泰公司研发的“宽频型钢轨阻尼技术”性能指标全面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产品,解决了困扰铁路行业100多年的难题。该技术作为国家“863”计划科技成果,已出口到了德国和巴西,实现了中国在高端振动控制技术方面的反向输出。
在“超级工程”中完成技术进阶
20多年来,我们的振动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在全国万余项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大型工业装备、电力、轨道交通、建筑桥梁等领域,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解决一个个行业难题的过程当中,科而泰和隔而固的技术也在不断进阶。科而泰公司有幸参与了国家空间站工程建设,当时的课题是为国家空间站研发航天员锻练跑台减振系统。宇航员在跑步锻练时的冲击力会引发振动,而空间站内有许多精密仪器,振动容许值十分严苛。难度更大的是,空间站内的减振系统必须足够轻,减振系统的自身质量不能超重。冲击力、跑台位移、自身重量等各种边界条件之间互相矛盾,难以找到最佳参数,我们曾经一度怀疑牛顿第二定律在这里失效了,觉得无法完成。最终,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试验与改进,我们攻克了这个难题。
港珠澳大桥抗风振、世界最大的螺旋压力机减振、岭澳二期核电站汽轮发电机组隔振、国家空间站航天员锻练跑台减振……在这样一个个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科而泰、隔而固的技术研发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
优秀的研发队伍是我们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的重要保证。20多年来,我一手建立了两个公司的研发队伍,每一个研发人员的面试我都会参加。我对研发人员的要求就是德才兼备,没有情怀的人在关键的时候顶不上去,我们也没法完成那么多的重大工程。
另外,隔而固公司作为一个中德合资企业,我精心打造了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的企业文化:以德国式的严谨对待工程、技术、质量和安全,以中国式的热情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我们见到一些合资企业的经营不长久,是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过于死板。青岛隔而固公司20多年来能够始终保持高效的战斗力、活力,这两点缺一不可。
要做面向未来的研发
从2001年到2015年,这是青岛隔而固的技术红利时代,我们靠先进的技术开辟市场。然而市场也在变化,2017年之后,轨道交通减振市场出现了低价恶性竞争,我们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去应对,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好的减振技术和产品。事实上,我们轨道交通行业的主打产品钢弹簧浮置板技术至今已经更新了至少3代,拥有70多项专利技术。
做技术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做面向未来的研发,至少提前3到5年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比如钢轨减振器,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做研发储备,但直到2018年这个产品的市场才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下一步,我们还将减振降噪技术的服务领域外延,服务更多的民生工程、更多的国家重大工程,把振动控制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国家、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研发新技术的重要方向。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研发了屈曲约束装置和摩擦阻尼器,这是一种新型建筑抗震技术产品,适合于我国地震高烈度地区,相当于建筑物的抗震“保险丝”,同时,加大减隔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造福百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伟 整理)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