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来源
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
党报热线82863300
■话题热度 ★★★★★
证书挂靠,是指将个人的职业资格证书挂到非工作单位名下,不参与实际工作,却获取报酬或谋取其他利益的行为,号称“躺着赚钱”。证书挂靠不仅违反了国家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特别是在建设、医药、特种设备等与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关系紧密的行业,可能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安全、损害公共利益。
近日,有持证人向党报热线反映,自己被青岛的企业违规“挂证”。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证书挂靠已经成了一门生意,有中介和企业通过“假入职”躲避部门监管,形成了一条集合持证人、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挂靠单位的“挂证”灰色产业链。
乱象:
不知情被“挂证”
灰色产业链活跃
“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有10多家公司为我缴纳过社保,并盗用我的机械工程制造师证书获取企业资质,其中有两家是青岛的企业。”身在广东的周先生(化名)反映,他在网上查询自己的社保记录等信息时发现,青岛某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分别在2021年8月至10月、2023年2月至3月给他缴纳了社保,并在上述时间段内申报并获得了相关企业资质。
“这也太离谱了。我一直在深圳工作,根本没去过青岛,但社保记录却显示我有两次在青岛工作的经历,每次入职时间只有两三个月。”周先生告诉记者,他怀疑这两家企业在申报行业资质时,为了达到持证人数要求,通过中介得到了他的资格证书、身份信息等资料。
“我的资格证书只在单位申报资质时使用过。由于工程企业资质办理流程比较复杂,单位拿我的证书去申报资质时,会委托专业代理人。”周先生怀疑,代理人获取了他的电子版证书和身份证扫描件后,转手卖给其他中介机构或公司牟利。但这些资料几经倒手,具体的泄露渠道已无从查起。
“我不仅担心这么多虚假的社保、就业记录会影响我的履历和征信,更担心这些企业用我的证书获得有关资质,给社会埋下安全隐患。”周先生说,他曾向青岛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撤销虚假的社保记录和就业记录,但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一旦查实有“挂证”行为,持证人的资格证书也会被一并撤销,这让他心生顾虑。
周先生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观海新闻客户端 “直通12345”平台、党报热线82863300收到300多条关于证书挂靠的投诉,问题主要涉及中介和企业违规操作挂靠证书。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的持证人主动向中介或企业提供证书,成为“挂证族”。
业内人士郑先生向记者透露,市面上的“挂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委托派遣,即中介机构与持证人签署“委托协议”后,为持证人提供“聘用企业”;一种是企业直签,即持证人与企业直接签署用证协议,企业为其支付挂靠费,并为持证人缴纳五险,伪造劳动关系。
“不管是通过中介委托派遣还是与企业直签,仅需要持证人提供电子版的资格证书、身份证等资料。‘挂证族’无需在该企业实际工作,就可以获得相应报酬。”郑先生坦言,证书挂靠市场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并催生了专门的中介网站。例如,某聘网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发布建筑行业兼职信息的专业网站,实际上所谓的兼职信息就是“挂证”信息。
记者在该网站上检索青岛市的“兼职信息”发现,共有近8600条“挂证”需求信息,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及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
该网站客服表示,网站会为企业和持证人提供“挂证”代理服务,并收取服务费。持证人的报酬根据证书稀缺程度和考证难易程度而定,不同的行业、季节,证书的挂靠费用也不同。例如,二级建造师证每年的挂靠费少则1000元,多则2万元,结构工程师证每年的挂靠费可达16-18万元。
一些考证培训机构也以“包挂证”作为噱头招生。记者向一家青岛本地的考证培训机构咨询培训事宜时,一名推销人员声称,可以提供从培训、办证到挂靠的“一条龙服务”。
王先生(化名)是一名灵活就业人员,持有特种设备二级证书、注册咨询师证书,通过中介挂靠在青岛和广东的两家企业,其中青岛的这家工程企业为其缴纳社保。“我一年可以拿到1万到3万元不等的挂靠费,只需要定期到企业签字,协助企业出具检测报告即可。”他向记者透露,“‘挂证’现象在业内司空见惯,但‘挂证’有风险,万一出具的报告出现问题,持证人会被追责。”
探因:
“挂证”有市场需求
监管存盲点漏洞
事实上,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证书挂靠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证书挂靠行为。国家人社部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通知》,部署打击建设、药品流通等领域的“挂证”问题。此后,多部门通过社保比对、人事档案核查等手段打击“挂证”行为。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显示,从今年1月至今,已有123人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因“挂证”被撤销。
今年5月,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的一起提供环评虚假证明文件案中,多名被告人因“挂证”非法获利、伪造环评工程师签名、编制虚假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违法行为,被判刑并处罚金。上述案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不仅危害了生态环境,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法网恢恢,为何“挂证”现象依然在一些领域屡禁不止,甚至呈现链条化、公开化?
青岛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认为,企业在升级资质、年检、保级或者投标时,需要满足一定数量的注册人员条件。有的企业为节省人力成本,不会真的招聘这么多持证人员。另外,一些资格证比较难考,而企业内真正具有现场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却不一定能通过考试,企业不得已通过“挂证”满足相关要求。而持证人、中介都能从中受益,有利益诱惑,就有滋生的土壤。
证书挂靠屡禁不止,除了有资质要求、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暴露出监管上的漏洞。
职业资格涉及诸多行业,跨行业管理难度比较大。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只要为持证人办理投保和人事档案,以此伪造劳动关系,就比较容易规避相关部门的检查。有住建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比对全国联网的社保信息,可以发现证件挂靠、“人证分离”的问题,但一些省市的社保信息还没有完全实现全国联网,不容易分辨外地持证人与企业间是否存在真正的雇佣关系,或是否被不同地方的企业重复投保。
专家建议:
放管结合根治乱象
“‘挂证’现象存在多年,监管部门出招不少,但根治起来并不容易。其中有企业、中介、持证人之间‘你情我愿’的利益驱使,也反映出一些职能部门在企业资质体系、项目招标条件、持证人员指标要求上设置的门槛过高。这可能使一些有实力、有特色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一定程度上也在助推‘挂证’市场需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邓庆尧认为,应当在“挂证”问题较为严重的领域开展调研论证,减少、取消过于严苛、不合理、可有可无的资质要求。例如,在城市更新、口袋公园、乡村文化旅游景观的方案征集或者创意设计环节,为了更好地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相关建筑院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应取消资质和证书要求。
“在那些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专业性强、责任重大的领域,则应设定严格的资质要求,加大‘管’的力度。”邓庆尧建议,及时修补这些领域的“挂证”漏洞。比如,尽快实现全国社保联网,防止持证人异地挂靠证件,同时通过社保和银行流水对比、人事档案核查等手段判别劳动关系存续情况,以确保监管层面落实“人证合一”。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企业或单位所提供的各种证书的审查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加大企业、个人和中介的违规成本,遏制这一违法违规的灰色利益链。
此外,山东劳和律师事务所主任何德宝认为,针对尚未产生实际后果和损失的“挂证”行为,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虽严令禁止,却没有明确的处罚标准。职能部门在处罚“挂证”的持证人、涉事企业时,通常采取撤销个人证书、企业资质或勒令企业整改等行政处罚,无法对整个“挂证”链条形成有效震慑。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参与“挂证”的相关人员、企业的追惩力度。
当前,青岛市正在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排查房屋市政施工领域内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资格人员证书挂靠、违规兼职、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在更多行业、领域开展打击‘挂证’行为的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职业资格领域改革,保持打击‘挂证’行为的高压态势,实现职业资格领域的风清气朗。”何德宝说。